Advertisements

一生三度出家!佛學大師「初戀為他殉情」看透紅塵心許佛門 35歲猝然而逝:挂念日本母親

從小在日本長大的他,和日本人一樣,有吃冰的習慣,還一吃就吃上數斤,直至吃到動彈不得,所以他終年腸胃欠佳。他又愛吃糖果等各類甜食,同樣是吃到不能動彈才罷。

圖 | 蘇曼殊最愛吃的摩爾登糖

Advertisements


長期以往,身體不出毛病才怪。

這一次去東京療養,他還在當地的一場音樂會上,認識了日本藝伎百助楓子。

這女子不施朱粉,清淡如蓮,古箏彈奏技藝高超,一下子引起了蘇曼殊的注意。

後來蘇曼殊又得知她家境貧寒,被母親賣至藝伎館彈箏賣唱,不覺動了惻隱之心,於是每逢有百助的演出,場場必到。

天長日久,這女子便有託付終身之意,無奈蘇曼殊早已心許佛門,於是為之悵然作詩曰:

烏舍凌波肌似雪,親持紅葉索題詩。

還卿一缽無情淚,恨不相逢未剃時。

又為她作《靜女調箏圖》,畫中女子輕攏同心髻,一襲白衣衫裙,漠漠獨坐如月光一縷。

在她纖纖玉指下,似有幽遠樂音,流水般淙淙流出。

又為她作題畫詩曰:

無量春愁無量恨,一時都向指間鳴。

我亦艱難多病日,那堪更聽八雲箏。

Advertisements

圖 | 1915年秋攝於日本東京之蘇曼殊


這年八月,蘇曼殊動身回國。

十月,又遠赴爪窪中華學校任教。

1910年秋,蘇曼殊從爪窪啟程,前往佛教聖地印度朝拜。

Advertisements

歷時兩年多的教學和雲遊,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,也讓他的畫藝詩藝佛學造詣,再上新台階。

1912年,29歲的蘇曼殊回到上海,任《太平洋》報主筆。

從這年5月起,蘇曼殊開始以自身飄零身世、凄美愛情為素材,用第一人稱口吻,創作凄美感傷小說《斷鴻零雁記》。

這部小說被譽為「民國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」,在《太平洋》報連載三個月,後被結集出版。

這年12月,應陳獨秀之邀,蘇曼殊赴安慶高等學堂任英文教員。

1913年3月20日,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暗殺,孫中山由日本趕赴上海,興兵討袁,發動二次革命。

7月21日,蘇曼殊通過《民立報》發表《釋曼殊代十方法侶宣言》,又稱「討袁宣言」。

在宣言中,他痛心疾首,大聲疾呼,呼籲號召仁人志士投身革命。

Advertisements

衲等雖託身世外,然宗國興亡,豈無責耶?

然而這年九月,二次革命仍歸於失敗。孫中山、黃興等人逃亡日本,蘇曼殊亦避難西湖。

經此革命失敗,自這年下半年起,蘇曼殊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。

由於長年飲食無度,胃肺脾各種毛病都找上門來,他常常渾身疼痛、哆嗦不止,不得不於這年12月初,再次東渡日本養病。

此次因病寓居日本,蘇曼殊一直滯留至1916年5月才回國。

這兩年多的日子裡,蘇曼殊寫詩作畫著小說,也常與同在日本的孫中山會面,還時常去探望生母河合若,一住便是一個星期。

這兩年多的日子,雖身體抱恙,倒是蘇曼殊人生中度過的難得安穩幸福的歲月。

1916年回到上海的蘇曼殊,先是住在上海,後又遷往西湖。

在杭州西湖畔,他寫出了此生最後兩篇文言小說《碎簪記》和《非夢記》。

Advertisements

圖 | 蘇曼殊作品


圖 | 蘇曼殊作品


1917年春,已經51歲的河合若自感時日無多,亟盼兒子能再回東京。

這年4月,蘇曼殊再度由上海東渡日本。

Advertisements

沒想到六月從東京回到上海的蘇曼殊,竟腸胃病複發,痢疾不止,一下子就病倒了。

在上海住院期間,他腸胃痙攣嚴重,全身疼痛難忍,後在蔣介石的幫助下,緊急轉入海寧醫院治療,病情才短暫穩定下來。

接下來的半年時間,蘇曼殊的病情時好時壞,他也因此有時頭腦清醒,有時又神志糊塗。

逢到天氣好的時候,病房外秋陽爛漫之時,蘇曼殊的心情也隨之好起來。

這時候,他總愛和前來探望他的朋友們說一些自己的南亞之行、印度之旅的奇聞異事、異域風情,又愛說一些出自佛經的小故事,卻總不提自己的病情,他不願朋友們為他擔心。

醫生安慰他說,等過了這一冬,到春暖花開時,這病就快好了。等夏天一到,就一定能痊癒了。

然而誰想到,到1918年4月的暮春時節,曼殊的病非但不見好,還愈發嚴重起來。朋友們都慌了神,又把他匆匆轉至廣慈醫院。

Advertisements

在廣慈醫院,朋友們輪流晝夜守護他,唯恐出現意外。

有一個朋友安慰他說,昨夜得了一夢,夢見菩薩端立雲端,說蘇曼殊的病很快就會痊癒。

這時,蘇曼殊雙手輕輕合十,嘴角露出一絲感激的微笑,卻連說出一句話的力氣也沒有了。

這年5月2日,蘇曼殊病逝於廣慈醫院,年僅35歲。臨終遺言是:

但念東島老母,一切有情,都無罣礙。


他終究沒能等來1918年的夏天。

蘇曼殊圓寂後,孫中山先生驚聞噩耗,無限悲痛惋惜,又贈千金。朋友們將他葬於西湖孤山腳下一處風景秀美之地。

由此處極目望去,便是西泠橋,蘇曼殊之墓與橋畔蘇小小墓遙遙相對。

一代名僧相伴一代名伎,月寒水冷凄清秋夜,料想亦不寂寞。

生於日本,長於中國,12歲便出家的蘇曼殊,一生三度出家,初戀為他殉情,藝伎相托終身。

他精通佛學、詩文畫三絕,又投身民主革命,出世復入世。

在世人眼裡,他是情僧、詩僧、畫僧、革命僧,他痴、畸、狂、怪,儼然是妙玉一般的品性,卻怎知,私生子的身份、缺少母愛的童年,在大家族受盡欺凌、死裡逃生,小小年紀就被迫寄身佛寺的他,這般人世輾轉飄零的辛酸苦楚,又有幾人真正用心去讀?

足下是無盡腐爛泥淖,他在不見天日的黑暗裡掙扎著生根發芽,最終開出了一朵朵驚艷世人的清凈白蓮花。


文 | 午夢堂主
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