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ements

小時候「經常挨打」和「從不挨打」的孩子!20年後差距有多大?情商高低一目了然

優秀的家庭教育,本質都是愛的教育。

而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,永遠都是與此背道而馳的。

前段時間看了一個公益廣告。


Advertisements

一個小男孩一直往前走,圍繞在身邊的都是歡聲笑語和溫暖的亮光。

可是當他轉過身來,臉上青一塊紫一塊。

本應炯炯有神的眼睛裡,卻溢滿了委屈、害怕和無助。

髒兮兮的衣服包裹著瘦小的身軀。

耳邊都充斥著威脅的命令和責罵,他不安地停下腳步,拽著衣服下擺。

他說,很多人都喜歡童年,因為那裡總是充滿歡笑。

可是在他看來,童年,代表著不幸。

因為那裡他遭受的是無盡的責罵和挨打,身上承受的是疼痛。

所以,「那裡不一定就是無憂的伊甸園,那裡也會有害怕和無助。」


Advertisements

他只想快點長大。

也許長大了,一切都會變好。

確實,孩子長大後,遭受的家庭暴力會減少,身上的傷會痊癒。

但是心裡面那層陰影,卻難以驅散。

Advertisements

就如蘇珊·福沃德說的:

「父母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。

它貫穿歲月,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。」

打孩子,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。

打孩子所造成的心理、情感和身體傷害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。


01

被打的孩子,身心都受傷。

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:父母打孩子,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?

有個答主講了一個故事。

小學的時候,同班同學丟了錢。

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有人說,看到他上體育課的時候,曾經鬼鬼祟祟跑回課室。

當時學校沒有監控,所以他費盡口舌,甚至自己把書包所有東西都倒出來,把衣服所有的口袋都翻出來,都沒人相信他是清白的。

後來,老師打電話叫了家長。

爸爸來到學校,二話不說就打了他一巴掌,打得他耳鳴。

回到家後,爸爸抄起掃把,又打了他一頓。

Advertisements

他一直大聲告訴爸爸他沒偷錢,可爸爸卻覺得他不知悔改,打得更狠了,他腿上、後背上都是青紫的傷痕。

還有一次,期末考拿完成績單後,和一個叔叔吃飯。

飯桌上兩家人聊起孩子的成績,爸爸聽到叔叔兒子的成績比他好,回到家就踹了他好幾腳,說他不爭氣,丟人。

直到高考後,他才告別了自己的挨打生涯。

原以為自己的人生終於可以步入正軌了,可當他上了大學,出來工作以後,才清楚地意識到,十多年來的挨打,讓他的內心已經崩塌了。

現在的他:

「做什麼都沒有自信,做什麼都有點猶豫不決,只想根據別人的命令行事;

習慣了自己渾身都是錯,感覺自己像勞改犯一樣,等著被別人修理;

挫敗感貫穿一生。」

有父母覺得,打孩子、罵孩子是一種教育方法,可很多時候,這都是父母的一種情緒宣洩。

Advertisements

而被打的畫面將會成為孩子幼小的人生中最恐怖的過往,由內向外地打碎孩子的精神世界。

在父母的拳頭下,他們無力反抗,只能內耗,甚至放棄自己。

朋友小陳是心理諮詢師,她跟我講過一個故事。

小學時代,她和一個女孩成為好朋友。

女孩的父母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打她,所以她總是畏畏縮縮的,很少說話,也很少笑。

小學二年級的時候,她不小心用彩色筆在媽媽新買給她的白裙子上劃了一筆,衣服上弄出一條紅色的痕迹,哭了整整一個下午。

放學前,她寫了一封告別信給小陳,說:

「以後我可能就不能來學校了,希望你能永遠記得我。」

雖然第二天女孩來上學了,但是小腿後面,布滿了鞭打出來的斑駁傷痕。

小學畢業以後,兩個人分到了不同的學校,很少再見面。

出來工作後,有一次小陳回家,媽媽告訴她,那個女孩因為頂撞了父母,被打了一巴掌,當晚就跳樓自殺了。

Advertisements

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女孩玻璃心,小題大做。

但是小陳卻永遠忘不了當初女孩把那封「告別信」交給她時,女孩眼裡的恐懼和絕望。

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句話:

「不管以什麼名義打孩子,最後為此買單的永遠只有孩子自己。」

父母的拳腳相向,日積月累下來,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,讓孩子不斷受到傷害。

而孩子終其一生,都難以治癒心裡巨大的創傷。

02

Advertisements

父母的暴力,也會遺傳給孩子。

經常被打罵的孩子,除了會讓他們變得懦弱自卑,悲觀厭世,還會走向另一個極端:

具有暴力傾向。

國際犯罪學專家大衛•法頓說:

「那些肢體受到摧殘,受到忽視的兒童,長大後很有可能成為非常暴力的攻擊者。」

上世紀六十年代,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與他的合作者做了一個「波波娃娃實驗」。

他們找了66個3-6歲的孩子,並把他們分成兩組,讓他們觀看一個視頻。

第一組的孩子,他們看到的視頻,是一個成年人在用暴力毆打房間裡的玩偶。

第二組的孩子看到的,是一個成年人安安靜靜地在房間裡玩。

看完視頻以後,工作人員又把這些孩子分別帶到另一個房間,讓他們在房間裡面自由玩耍。

結果發現:

那些看了別人安安靜靜在一邊玩的孩子,再頑皮也不會有攻擊行為。

而那些看了別人實施暴力行為的孩子,很多都出現了攻擊行為,就連女孩也不例外。

其實父母打孩子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
父母打孩子,等於給孩子做了一個不良示範,讓孩子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合理的。

正因為有樣學樣,生活在暴力之下的孩子,漸漸的,也會把暴力當成解決問題的方式。

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《憤怒的公牛》中,一代拳王傑克·拉莫塔就經常被父親毆打,身體和心靈傷痕纍纍。


長大後,他心理已經扭曲了。

整個人自卑、多疑、傲慢、嫉妒、狂躁,充滿攻擊性,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