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ements

黃河「鐵牛」已打撈出土31年,為何一直「露天放置」無人保護?專家:不敢動

中國有悠久的歷史,充滿智慧的古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,也留下了許多的文物古迹,它們在以一種無聲而帶有餘溫的方式在訴說著歷史的厚重。


Advertisements

文物是叩開歷史大門的指尖,是接連古今的橋樑,然而很多的文物都在朝代的更迭和時間的流逝之中,被久埋於地下,等待著重見天日的一天。經過發現和挖掘,大多數出土的文物都被安放到博物館中,或者被收藏家所收藏,很少有出土後就地露天安放的,但是凡事都有例外,今天我們說的就是在露天當中放著的文物。

▲黃河鐵牛

Advertisements


這件文物就是出土于山西的黃河鐵牛。黃河鐵牛,古稱「開元鐵牛」,出土於今山西運城市永濟市(古稱蒲州)西十五公裡的黃河古道兩岸,一共有四尊,是「蒲津渡遺址」中保存最完整、最具觀賞價值的文物,雕刻精美,工藝精湛。黃河鐵牛分為兩組,兩牛一組,呈前後排列姿態,面朝西方。這四尊唐代鐵牛體型龐大,長約3公尺,寬約1.3公尺,高約1.9公尺,牛尾還有蓮花、卷草等花紋裝飾,鐵牛旁各有一尊鐵人,彷彿正在執鞭策牛一般。

▲現代仿建的蒲津渡浮橋

Advertisements


據清代周景柱《蒲州府志》記載,這四尊鐵牛鑄於唐開元十三年(公元725年),乃是為穩固蒲津浮橋、維繫秦晉交通而特意鑄造的。按照《易經》的傳統觀念,「牛象坤,坤為土,土勝水」,鑄造鐵牛有鎮守黃河使其不至決堤泛濫之意,故當地民眾習稱其為「鎮河鐵牛」。元朝末年,浮橋毀於戰火,鐵牛因此被棄之不用,此後因黃河河床不斷抬高和改道決堤,鐵牛逐漸掩埋於泥沙之中。

▲三門峽水庫大壩


據永濟當地老人回憶,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時,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,每逢枯水季節,下水玩耍時還時常能摸到鐵牛牛角,來往行船甚至還出現過被牛角划傷船底的情況。五十年代開始,為防治黃河水患,國家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並進行蓄洪,這就導致河床日益淤積,黃河鐵牛最終被深埋在黃河的淤泥裡,難以重見天日。1988年,永濟縣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,基本確定了鐵牛的埋藏位置及深度,提出了發掘思路及方法。次年八月,四尊黃河鐵牛重現人間,同時出土的還有鐵人四尊、鐵山兩座、七星鐵柱一組和土石夯堆三座,引發了中國各界關注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