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覺決定壽命!這樣睡的人「更容易冠心病、腦中風」 血管裡「滿滿都斑塊」
很多人到了50歲左右,就發現查出了頸動脈斑塊,但有的人卻血管依舊光滑健康,差距為何如此懸殊?除了飲食、運動等生活習慣外,睡眠可能是被忽略的一大因素。睡好了,真的能幫你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!
睡眠不足的人,更易出現頸動脈斑塊!好好睡覺,或許真的是遠離血管斑塊的好方法。2025年5月,山東省立醫院研究人員刊發在《美國心臟協會雜誌》的一項研究指出,睡眠不足是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。這項研究共有1004名參與者,年齡在40歲及以上,一開始,他們沒有頸動脈斑塊,經過平均3.95年的隨訪發現:
和睡眠充足(7~9小時)的人相比,睡眠時間短(< 7小時)的人:出現頸動脈斑塊的風險增加58%,出現重度頸動脈斑塊(頸動脈斑塊最大厚度>2.34 毫米)的風險增加196%,出現多發頸動脈斑塊的風險增加157%。與睡眠充足(7~9小時)相比,睡眠時間過長(>9小時)與頸動脈斑塊無顯著相關性。此外,睡眠時間每增加1小時,頸動脈斑塊風險降低9%,多發頸動脈斑塊的風險降低16%。
睡眠不規律,血管更容易發生硬化
睡眠不規律也是一大危險因素!2023年《美國心臟協會雜誌》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,「睡眠時間」不規律,可能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。也就是說,睡覺規律的人血管硬化風險小。就怕那種:今天晚上11點睡,明天凌晨1點睡;或者今天睡了6個小時,明天睡了10小時。
這項研究中——「睡眠時間規律」為:每晚睡眠時長變化不超過60分鐘;「入睡時間規律」為:每晚入睡時間變化不超過30分鐘。結果發現,「睡眠時間不規律」和「入睡時間不規律」,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部分指標異常風險升高有關。畢竟,睡眠不規律可能會導致生理時鐘紊亂,而幾乎所有主要的心血管功能,包括心率、血壓、血管張力和內皮功能,都受到生理時鐘的調控。
好好睡覺,對血管健康有多重要?
湖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馮高科,2025年在該院公眾號刊文表示:「作為心血管醫生,我必須強調,改善睡眠品質,是預防心血管疾病最經濟、高效的天然藥物。」
1. 有助降低血壓
優質的睡眠有助於降低血壓。睡眠不足會導致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活躍,進而引起血壓升高。而充足的睡眠、可以幫助身體調節血壓,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2. 改善心率變異性
心率變異性是衡量心臟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。研究發現,良好的睡眠能夠提高心率變異性,表明心臟在應對壓力和負荷時更加靈活。心率變異性降低則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,因此,改善睡眠品質可以有效促進心臟健康。
3.促進心理健康
心理健康與心血管健康密切相關!透過改善睡眠品質,可以有效減輕心理壓力,促進良好的心理狀態,從而有助於心血管健康。
要想血管好,記住4個睡眠關鍵
2024年,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研究人員刊登在《美國醫學會雜誌》的一項研究,發現擁有持續良好睡眠的個體,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較低,即使是那些本身心血管疾病遺傳風險較高的個體也一樣。研究中,良好睡眠有4個關鍵因素:
(1) 晚上10點到12點入睡
(2) 每晚睡眠時長在7~8小時
(3) 睡眠品質好或一般
(4) 午睡時長在60分鐘以內
研究中,平均隨訪了4.9年,發現與持續不良的睡眠模式的人相比,「持續良好睡眠模式的人」的冠心病風險降低16%,腦中風險降低34%。也就是說,堅持5年後好好睡覺的人,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低,特別是冠心病、腦中風的風險更低!
那麼,具體怎麼改善睡眠品質呢?
西湖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北院區、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潘浩,2025年在該院公眾號刊文提醒,想要透過睡眠守護心血管健康,以下幾個實用建議請收好:
1. 固定作息時間
每天盡量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,即使是周末,也不要有太大的時間差。比如,晚上10點半到11點之間上床,早上6點半到7點起床,幫助身體建立穩定的生理時鐘。
2. 打造睡眠環境
保持卧室安靜、黑暗和涼爽。可以使用遮光窗簾、耳塞等輔助工具,降低外界干擾。同時,選擇舒適的床墊和枕頭,為睡眠創造良好的條件。
3. 睡前「儀式感」
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,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影響入睡。可以嘗試閱讀紙質書本、聽舒緩的音樂、泡個熱水澡,讓身心逐漸放鬆。
4. 要適度運動
每天進行30分鐘左右的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跑步、游泳等,但要注意運動時間不要離睡覺太近,最好在睡前3小時完成,以免因身體興奮影響睡眠。
6. 做管理壓力
精神壓力過大是導致睡眠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可以通過冥想、深呼吸、瑜伽等方式緩解壓力,也可以在白天多與朋友交流、釋放情緒。
參考來源:搜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