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「銀子」長什麼樣?外表醜陋全是「牙印」 掉到地上還以為是石頭:白送都嫌髒

  • 2020-06-03 17:02

古時候的貨幣多種多樣,從最初的貝殼到後來的刀幣,一直發展到最後的金銀銅錢,也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。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,裡面的銀子看起來都是非常的光鮮亮麗,看起來很好看,那麼實際上古代的銀子長什麼樣呢?

中國古代常把銀、金、銅並列,稱為」唯金三品」。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,人們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。而且銀和黃金一樣,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,也可以稱為「金子的銀子」。在清代,1兩銀子約相當於今天的500元人民幣(約2500台幣)。

雖然白銀具備貴金屬屬性,但銀的性質比金活潑,在地殼中的丰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,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。古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開採銀礦,銀子就流通於市面。因為比金子出現得晚,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,後來才作為貨幣。

要知道銀金屬容易和其他化學元素產生反應,特別是硫這一物質。古代的築銀技術並沒有現代的發達,所打造的銀子性質還具有活潑性,而人體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就有硫,銀子長期攜帶在人的身上,通過排汗就導致銀和硫發生反應,銀子的表面就會變黑,不具有美觀性,所以古人就將錫或鐵混入銀中鞏固銀子的堅硬度,但這就是「缺斤少兩」的做法,更有甚者直接拿錫充作銀子。

在交易的時候,人們為了不吃虧,就用牙齒去咬銀子來鑒別這含金量,人口中的唾液含有硫能和銀子發生反應,要是銀子變黑的面積越大,說明銀子的分量很高,商人們也就喜笑開顏的和買家談生意了。但銀子質地有些軟,被咬了之後就會有牙印,黑不溜的樣子掉在地上,不是行家根本看不出來。所以要是現代的你去到古代,也不會認識有牙印且黑乎乎的東西就是銀子。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