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年一遇「今年梅雨不一般」!何時開始「雨水多不多」就看這天
最近這種濕漉漉的日子,容易讓人心煩氣躁、關節作痛,時而暴雨傾盆,時而雷鳴閃電,讓人應接不暇。民間有言:「梅雨如愁絲不斷。」屋裡屋外都得防潮防霉,若一時疏忽,便有「蟲蛀霉腐」之虞。梅雨季也是調養季,濕氣入體,易生睏倦乏力,尤其是中老年人,更應留心起居飲食。《黃帝內經》有言:「春夏養陽」,此刻雖多雨,但陽氣正盛,不可貪涼。梅雨雖煩,卻也滋潤萬物,正所謂「天時雖惡,養生可順」,若順天而調,自有「雨過天晴」之日。
何為梅雨?
每年初夏一到,就開始陰雨不斷,這時候,黃梅正熟,濕氣撲面而來。有人說:「梅子黃時日日雨」,不是巧合,而是一種氣候節律。祖輩們早就把這種連綿雨季,稱為「梅雨」,也有人喚它「霉雨」。雨帶穩定南移,老百姓感嘆:「一場梅雨一場霉」,衣物難乾,牆角生潮,天色不見晴,空氣黏膩,彷彿走一步路都帶著水氣。「梅雨」之名,一半因為梅子熟了,一半也因家中物品容易霉變。
為何說,今年是10年一遇「最早入梅雨」的季節?
往年多在芒種後幾日才入梅,而今年剛過節氣,雨就緊隨而來,不禁讓人感嘆「10年一遇」!有人說:「時雨乃化,順天者昌」,今年這「搶跑」的梅雨,似乎也在預示著夏季氣候的變化格外活躍。入梅早,雨期自然也拉長,潮濕日子才剛開始。照古法推算,入梅從丙日算起,出梅則要等到小暑後的第一個未日。今年小暑在7月7日,7月13日是癸未日,也就是說,要到這天才算出梅。
如此看來,今年的梅雨非同尋常!古人云:「四時有序,天人共應」,從節氣、天干地支到降雨節律,一切皆有跡可循。入梅早雖不常見,但也是自然之道使然。我們應順應時節,安然度過這個濕潤冗長的梅雨天。
何為正常梅雨?
正常年份的梅雨,多在6月中旬悄然登場,出梅則落在7月上旬之間,恰處芒種與夏至之間這段時令。百姓常言:「六月天,孩兒臉」,一陣晴一陣雨,正是這時的真實寫照。整個梅雨季約莫20到30天,雨量集中,落下的水佔全年雨量的一半左右。「古人云:水潤萬物而不爭」,雖說濕重難熬,但這連綿不斷的雨,也在悄悄滋養萬物、潤澤田疇。
今年梅雨來得早,老話說「芒種未至雨先來」,遇上這樣的「早梅雨」,十年難得一見。與往年不同,今年這波「早入梅」屬於冷空氣壓陣型,氣溫不高,濕氣卻未全開。有俗諺道:「吃了端午棕,還要凍三凍」,說的就是這階段的涼意未散,濕熱未全成型。不過,別被這短暫清涼迷惑,一旦暖濕氣流增強,雨勢就開始鋪天蓋地。今年的梅雨長達37天,從頭到尾拉得很長,家家戶戶都得打起精神來應對。
早梅雨的情況一般有兩種——要麼是早來、晚走,綿延至七月末;要麼是早來、早走,六月底就轉入盛夏高溫。今年應是前者,長雨未歇,濕氣不散。那麼,今年的夏天雨水會很多嗎?看看古人留下的「早入梅」相關俗諺怎麼說。
一、雨打黃梅頭,四十五天無日頭。
老一輩講,這一打,可不是隨便的小雨,而是「雨大點粗、傾盆如注」,正應了那句「頭雨一來,後頭難曬」,拉開了一季濕漉漉的帷幕。「四十五天無日頭」,雖說「虛指」,但意思明明白白——接下來的日子,太陽是稀客,連綿陰雨才是主角。古人云:「連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覺夏深」,正是如此。空氣濕得像被浸泡過,衣被難乾,米麵防潮成了家家戶戶的必修課。人雖靜,卻要動腦筋防霉、避濕、養身。
二、早梅雨不休,晚梅旱斷伏
意思是梅雨一早來,那就像開了閘的水庫,連綿不斷。若梅雨遲遲不來,那可要小心了。「晚梅旱斷伏」說的就是梅雨一晚,後頭三伏天恐怕就會乾熱難熬,田地要吵著喝水,人也得抗暑氣。
三、雨打黃梅頭,寡婦要發愁
昔人早有言:「有錢難買五月旱」,梅雨若來得急,便是收麥人家之苦。這個時節,本該晴好搶收,奈何連天陰雨,麥田裡水聲潺潺,怕是「麥黃未熟先潮濕」。古人講「黃梅時節家家雨,青草池塘處處蛙」,但蛙聲背後,是農人的嘆息,尤其那些孤身操持生計的婦人,憂愁寫滿臉龐,麥收趕不上天時,最怕霉爛長芽,顆粒無收。「早收一日金,晚收一日草」,她們明白,每一日的耽誤,都是生計的裂縫。
四、入梅太陽笑,秋收遍地金
這天出太陽,預示梅雨來得溫和,不會陰雨連綿。對於正趕收麥的庄稼人來說,真是場天時的福氣。人常道「五月干一日,勝過忙十日」,麥子收得快、曬得好,省心又省力。陽光趁勢照進泥土裡,玉米、黃豆也能抓緊播種,「黃梅晴,種豆種穀如黃金」,一塊好田等的就是這一點火候。天助人勤,不愁沒收成,「早晴一日,秋得百斛」,一秋糧滿倉,百姓才真有底氣過冬。
總結:根據老祖宗的經驗,「入梅」當天下雨,便是預告往後雨水非常多!入梅當天的天氣農諺,雖然簡短質樸,卻沉澱著代代農人觀察自然的經驗。不過要明白,其具有一定地域性與時效性,不能一概而論。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