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媽媽,我為什麼要做家務?」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:最好的家庭教育,源於最實在的生活

有很多父母想著孩子只要把書讀好,有個好成績就可以了,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,雖然父母們的出發點是好的,但一個孩子的成長,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習上的能力,生活上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。

1

前幾天,看了一則有趣的影片,影片記錄了一個2歲小女孩做義大利煎蛋的過程。

不會敲蛋殼,擰不開水龍頭,倒牛奶灑在手上……

雖然每一步都很艱辛,但小女孩一直在努力,最終做好的食物擺在面前,她迫不及待嘗了一口,臉上滿是幸福。

網友紛紛羨慕「別人家的孩子」,但我更想為那個放手讓她做飯的媽媽點贊!

她沒有因為孩子年紀小就不讓她做飯,也沒有在孩子手忙腳亂的時候接手,孩子可以做的交給孩子,有危險的切菜放烤箱則由她代勞。

既注重孩子的體驗,又確保了安全,這帶給孩子的不僅是一次美味,更是自信和成就感。

養出這樣的孩子著實讓人羨慕,可是據我所知,身邊很多孩子別說做飯,連掃地都掃不明白。

家長總是攔著孩子做家務,覺得這不是他們應該乾的。卻不知道,這反而剝奪了孩子自由發展的機會。

有一項發現,成年後有成就且過得比較幸福的人,有個重要的相似處:他們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。

家務勞動看似都是小事,但它涉及到獨立自主,規劃能力,責任意識…… 這些珍貴品質卻能讓孩子收穫巨大。

可以說,做的是家務活,收穫卻滿滿的,能幫孩子更好地面對今後的人生。

2

有時,你會覺得孩子做家務就好像是幫倒忙。 特別是男孩們,做著做著就淘氣搗亂了。 那麼還要不要堅持呢? 當然要,因為能自由「搗亂」的孩子往往會更獨立。

蔡少芬經常在微博上曬女兒做飯的照片,6歲的孩子沒比料理台高多少,但從切菜倒油到翻炒出鍋一系列動作流暢無比。

很多網友擔心孩子年紀小被油燙到。

蔡少芬給了很好的回復:「做飯是最簡單的家務,擔心孩子受傷是正常的。但其實,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。」

這個回答真的是我聽到的最好的回答。

做飯,最有人間煙火味的事,可以如此豐富多變。 為什麼我們因為擔憂而拒絕孩子去接觸呢?

沒有哪個媽媽不擔心自己的孩子,但也不必草木皆兵,孩子不是做不好,往往是家長連機會都不給,一句「讓我來」,徹底切斷了他們嘗試努力的可能。

記得有一回,我在朋友家吃完飯,朋友兒子可樂第一個站起來收拾碗筷。

當時我著實吃了一驚,以前這小傢伙可是吃完飯就去玩了。

後來聊天才知道,那段時間可樂剛上小學,有一回放學,左等右等看不見孩子。

朋友急了去教室找,才發現兒子正吭哧吭哧的在掃地,孩子滿頭大汗,地面卻還是亂糟糟。

她暗暗心驚,回家之後就開始帶兒子做家務,從掃地開始,慢慢到洗碗摘菜。

尤其在一次洗碗後,小傢伙抱著媽媽,認真的對她說:「媽媽,你太辛苦了,以後我要給你買洗碗機」,她聽了又是欣慰又是好笑。

其實在孩子小時候,她也想過鍛煉孩子,但是爺爺奶奶心疼孫子,死命攔著。

她心一軟,想著孩子確實還小,可以再等等。就這麼一拖再拖,拖到掃地留堂。

這些能力的確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鍛煉學習,但做家務是最常見的、每個家庭都可以用到的方式。

做家務不僅能讓孩子學會獨立,更能讓他們感受生活的魅力,在炊煙裊裊,家務瑣事中,藏著的是無窮的智慧和財富。

3

會做家務的孩子能力更出眾。

「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念書,連煎蛋、煮蛋都不會的孩子,會懂得怎麼做實驗」,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在演講中說。

我們擔心孩子受傷,擔心影響學習,家裡的各種事務,全不讓孩子插手。

但越是被嬌慣養大的孩子,越把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,失了那份敬畏之心,很難學會愛與責任。

孩子總有一天要邁入社會,做家務養成的良好習慣和能力,都會成為他的隱藏優勢,在關鍵的時候發光發亮。

家務是孩子的另一片戰場,能不能有所收穫,全看父母的思量。

有一個同事家的女兒我特別喜歡,每次周末加班,她跟著過來,總是安安靜靜的自己寫作業。

有一回,她不小心把水碰灑了,可等我們發現的時候,她早就和清潔阿姨借了拖把,動作嫻熟的收拾乾淨了。

從很小開始,同事就有意培養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每個階段一個小目標。

2歲的時候幫忙遞東西,3歲教她收拾玩具,4、5歲準備餐具洗襪子,6歲掃地,整理房間,7歲開始學做菜。

就是這一點一點的小事,讓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增強,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也會飛速進步。

4

和父母一起做家務的孩子更快樂

家務不是任務,我們要做的,是讓孩子從中收穫和成長,可以怎麼引導呢?

可以試著把家務活變成親子遊戲

不能出門那段時間,小侄女在家簡直逼瘋了嫂子,滿地的玩具,一會要抱一會要陪玩。

後來嫂子找到辦法:做飯的時候,讓小侄女當廚師洗菜;

擦地的時候,母女倆一起當清潔員;

整理繪本的時候,小侄女化身圖書管理員……

既解決了孩子的痴纏,又讓她參與到家務中。疫情過後,小侄女還經常主動幫媽媽幹活,把嫂子感動的不行。

整理、歸納、分類、選擇……孩子在遊戲中潛移默化的學習種種生活技能,還能增加親子的互動和陪伴,一舉兩得,何樂而不為呢?

鼓勵孩子,讓他們保持積極性

孩子做家務初期,難免手忙腳亂,甚至越幫越忙,這個時候一定要保持耐心,逐步引導。

有一回進門就聽見孩子哭,我一問,才知道她想自己疊一下自己的小裙子,但試了好多次還是歪歪扭扭的。

我給她展示了一遍,告訴她手應該放在哪裡,兩隻手又該怎麼配合。

然後手把手帶她做了一次,等到第三次的時候,她就疊的有模有樣的了。

她興緻勃勃的把裙子疊了又疊,後來又慢慢學會了疊褲子,襯衫,T恤。

父母接手去代替,看似容易輕鬆,卻會傷害孩子的積極和熱情。 其實告訴孩子怎麼做,比替他做更有意義。

家人齊動手,共同參與

家務不只屬於媽媽或是爸爸,它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義務。

朋友圈裡有個媽媽經常分享家裡的日常。

有時爸爸擦窗,孩子在一旁幫忙洗抹布,媽媽做蛋糕,孩子攪拌蛋液,爸爸帶孩子一起擦地,媽媽和孩子一起洗碗……

我們笑她「調教」的好,她暗暗炫耀:「孩子他爸沒事會幫忙干點活,小孩是大人干點什麼都想摻和,我們也不攔著。」

明明是普通的家務活,但在互相協作中卻能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情。

父母的態度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,和父母一起勞動,會讓孩子感受到一起奮鬥的快樂。

我們總是希望孩子順遂快樂,想托他們走的更遠,往往在不經意間,限制了他們成長的多樣性。

在家務活中長大的孩子,更能體會平淡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

放手讓孩子做家務吧,多給他一點信任,讓他充實自己的羽翼,飛的更高更遠。

最好的教育,就是從生活中來,再到生活中去。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