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此能作伴!我把公婆和娘家父母「接來同住養老」 半夜意外「聽見公婆談話」我太羞愧了...

前陣子,我做了個重大決定!把我爸媽和公婆接來一起住養老。當時想,這不是蠻好的嗎?兩家老人都有個伴,平時還能互相照顧,哪怕我們不在家,也有人能幫忙下。說到底,就是圖個「團圓感」。可萬萬沒想到,過日子的細節,才是真考驗...

那天,我媽媽晚上睡不好,迷迷糊糊起來上廁所,路過客廳時聽見婆婆低聲和公公說話:「哎,這個月都還沒過完呢,6000多人民幣養老金(約新台幣2萬4)都花光了…」我媽沒出聲,回到床上卻徹底睡不著了。

第二天,她一邊洗碗,一邊輕描淡寫問我:「你婆婆是不是最近心情不太好?」我聽著有點不對,一問才知道,昨晚她聽到了什麼?那刻,我才意識到:我們想著讓老人們過得熱熱鬧鬧、其樂融融,但在他們心裡,花的每一塊錢,都帶著點小心翼翼。

老人的那句「花光了」,背後藏著什麼?試問大家,2萬4的養老金,讓兩個人一個月吃飯、買藥、水電費,確實不算寬裕,但問題也不是錢不夠,而是:錢怎麼花?花在誰身上?誰出得多誰出得少,沒人說清楚。

你不說,老人也不會問。但不代表他們沒想法。尤其是老一輩的,從小就節儉習慣,骨子裡沒安全感。明面上不爭,可誰心裡都明白:「過日子,不能讓自己吃虧。」

我媽沒說什麼,但我知道,她也開始有點焦慮。畢竟,這一鍋飯,四個老人,誰出幾碗米,遲早要理清楚。於是,我提了一個主意:AA制。別誤會,我不是要斤斤計較,更不是逼老人「算得明明白白」。我只是想:讓他們安心。

不是怕錢出得多,而是怕心裡沒底。於是,我找了個周末,吃完飯,我笑著說:「我發現最近家裡支出有點多,要不我們把這個月的帳算一算?」我媽說:「不用算了,買菜的都是你婆婆。」婆婆倒是嘆口氣:「是啊,我也沒記,就是花著花著怎麼就沒了。」

我說:「那更得算算,不然下個月怎麼辦嘛?以後不如我們開個小帳本,把誰買菜誰記下,大家心裡有數,免得你們都偷偷擔心。」公公說:「那是得算清楚,不然我還真不知道這水電怎麼貴成這樣。」大家就這麼你一句我一句,反倒把心裡那些不敢說、不好說的,都說開了。

最後,我們定了個「彈性AA」:

• 每個月伙食、水電平攤

• 買菜誰有空誰去,記帳也輪流做

• 醫療或其他額外支出臨時商量,有餘力的多出點,沒餘力的就緩緩

我媽倒是笑了:「我們不就是一起過日子嘛,誰也不想讓誰吃虧。」我婆婆也點頭:「只要心裡明白,日子才能過得舒坦。」這事就這樣過去了。

老人們不是怕花錢,是怕不知道錢花在哪兒、花在誰身上。如果一開始就能說開,也許那晚婆婆不會對公公低聲嘆氣;我媽也不會睡不好覺。AA不是分裂感情的手段,而是給感情騰出一個更公平、透明、安心的空間。

團圓不是把人湊在一起,而是讓每個人在這個家裡,都不委屈、不吃虧、有底氣。AA,就是我們用來守護這份「心安」的一種方式罷了,大家怎麼看呢~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