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ements

「媽媽,我為什麼要做家務?」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:最好的家庭教育,源於最實在的生活

有很多父母想著孩子只要把書讀好,有個好成績就可以了,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,雖然父母們的出發點是好的,但一個孩子的成長,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習上的能力,生活上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。

1

前幾天,看了一則有趣的影片,影片記錄了一個2歲小女孩做義大利煎蛋的過程。

不會敲蛋殼,擰不開水龍頭,倒牛奶灑在手上……

雖然每一步都很艱辛,但小女孩一直在努力,最終做好的食物擺在面前,她迫不及待嘗了一口,臉上滿是幸福。

網友紛紛羨慕「別人家的孩子」,但我更想為那個放手讓她做飯的媽媽點贊!

Advertisements

她沒有因為孩子年紀小就不讓她做飯,也沒有在孩子手忙腳亂的時候接手,孩子可以做的交給孩子,有危險的切菜放烤箱則由她代勞。

既注重孩子的體驗,又確保了安全,這帶給孩子的不僅是一次美味,更是自信和成就感。

養出這樣的孩子著實讓人羨慕,可是據我所知,身邊很多孩子別說做飯,連掃地都掃不明白。

家長總是攔著孩子做家務,覺得這不是他們應該乾的。卻不知道,這反而剝奪了孩子自由發展的機會。

有一項發現,成年後有成就且過得比較幸福的人,有個重要的相似處:他們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。

家務勞動看似都是小事,但它涉及到獨立自主,規劃能力,責任意識……
這些珍貴品質卻能讓孩子收穫巨大。

可以說,做的是家務活,收穫卻滿滿的,能幫孩子更好地面對今後的人生。

Advertisements

2

有時,你會覺得孩子做家務就好像是幫倒忙。
特別是男孩們,做著做著就淘氣搗亂了。
那麼還要不要堅持呢?
當然要,因為能自由「搗亂」的孩子往往會更獨立。

蔡少芬經常在微博上曬女兒做飯的照片,6歲的孩子沒比料理台高多少,但從切菜倒油到翻炒出鍋一系列動作流暢無比。

很多網友擔心孩子年紀小被油燙到。

Advertisements

蔡少芬給了很好的回復:「做飯是最簡單的家務,擔心孩子受傷是正常的。但其實,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。」

這個回答真的是我聽到的最好的回答。

做飯,最有人間煙火味的事,可以如此豐富多變。
為什麼我們因為擔憂而拒絕孩子去接觸呢?

沒有哪個媽媽不擔心自己的孩子,但也不必草木皆兵,孩子不是做不好,往往是家長連機會都不給,一句「讓我來」,徹底切斷了他們嘗試努力的可能。

記得有一回,我在朋友家吃完飯,朋友兒子可樂第一個站起來收拾碗筷。

當時我著實吃了一驚,以前這小傢伙可是吃完飯就去玩了。

後來聊天才知道,那段時間可樂剛上小學,有一回放學,左等右等看不見孩子。

朋友急了去教室找,才發現兒子正吭哧吭哧的在掃地,孩子滿頭大汗,地面卻還是亂糟糟。

Advertisements

她暗暗心驚,回家之後就開始帶兒子做家務,從掃地開始,慢慢到洗碗摘菜。

尤其在一次洗碗後,小傢伙抱著媽媽,認真的對她說:「媽媽,你太辛苦了,以後我要給你買洗碗機」,她聽了又是欣慰又是好笑。

其實在孩子小時候,她也想過鍛煉孩子,但是爺爺奶奶心疼孫子,死命攔著。

她心一軟,想著孩子確實還小,可以再等等。就這麼一拖再拖,拖到掃地留堂。

這些能力的確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鍛煉學習,但做家務是最常見的、每個家庭都可以用到的方式。

做家務不僅能讓孩子學會獨立,更能讓他們感受生活的魅力,在炊煙裊裊,家務瑣事中,藏著的是無窮的智慧和財富。

3

會做家務的孩子能力更出眾。

「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念書,連煎蛋、煮蛋都不會的孩子,會懂得怎麼做實驗」,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在演講中說。

我們擔心孩子受傷,擔心影響學習,家裡的各種事務,全不讓孩子插手。

但越是被嬌慣養大的孩子,越把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,失了那份敬畏之心,很難學會愛與責任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