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ements

「媽媽,我為什麼要做家務?」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:最好的家庭教育,源於最實在的生活

孩子總有一天要邁入社會,做家務養成的良好習慣和能力,都會成為他的隱藏優勢,在關鍵的時候發光發亮。

家務是孩子的另一片戰場,能不能有所收穫,全看父母的思量。

有一個同事家的女兒我特別喜歡,每次周末加班,她跟著過來,總是安安靜靜的自己寫作業。

有一回,她不小心把水碰灑了,可等我們發現的時候,她早就和清潔阿姨借了拖把,動作嫻熟的收拾乾淨了。

從很小開始,同事就有意培養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每個階段一個小目標。

2歲的時候幫忙遞東西,3歲教她收拾玩具,4、5歲準備餐具洗襪子,6歲掃地,整理房間,7歲開始學做菜。

就是這一點一點的小事,讓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增強,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也會飛速進步。

4

Advertisements

和父母一起做家務的孩子更快樂

家務不是任務,我們要做的,是讓孩子從中收穫和成長,可以怎麼引導呢?

可以試著把家務活變成親子遊戲

不能出門那段時間,小侄女在家簡直逼瘋了嫂子,滿地的玩具,一會要抱一會要陪玩。

後來嫂子找到辦法:做飯的時候,讓小侄女當廚師洗菜;

擦地的時候,母女倆一起當清潔員;

整理繪本的時候,小侄女化身圖書管理員……

既解決了孩子的痴纏,又讓她參與到家務中。疫情過後,小侄女還經常主動幫媽媽幹活,把嫂子感動的不行。

整理、歸納、分類、選擇……孩子在遊戲中潛移默化的學習種種生活技能,還能增加親子的互動和陪伴,一舉兩得,何樂而不為呢?

鼓勵孩子,讓他們保持積極性

孩子做家務初期,難免手忙腳亂,甚至越幫越忙,這個時候一定要保持耐心,逐步引導。

Advertisements

有一回進門就聽見孩子哭,我一問,才知道她想自己疊一下自己的小裙子,但試了好多次還是歪歪扭扭的。

我給她展示了一遍,告訴她手應該放在哪裡,兩隻手又該怎麼配合。

然後手把手帶她做了一次,等到第三次的時候,她就疊的有模有樣的了。

她興緻勃勃的把裙子疊了又疊,後來又慢慢學會了疊褲子,襯衫,T恤。

父母接手去代替,看似容易輕鬆,卻會傷害孩子的積極和熱情。
其實告訴孩子怎麼做,比替他做更有意義。

家人齊動手,共同參與

Advertisements

家務不只屬於媽媽或是爸爸,它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義務。

朋友圈裡有個媽媽經常分享家裡的日常。

有時爸爸擦窗,孩子在一旁幫忙洗抹布,媽媽做蛋糕,孩子攪拌蛋液,爸爸帶孩子一起擦地,媽媽和孩子一起洗碗……

我們笑她「調教」的好,她暗暗炫耀:「孩子他爸沒事會幫忙干點活,小孩是大人干點什麼都想摻和,我們也不攔著。」

明明是普通的家務活,但在互相協作中卻能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情。

父母的態度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,和父母一起勞動,會讓孩子感受到一起奮鬥的快樂。

我們總是希望孩子順遂快樂,想托他們走的更遠,往往在不經意間,限制了他們成長的多樣性。

在家務活中長大的孩子,更能體會平淡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

放手讓孩子做家務吧,多給他一點信任,讓他充實自己的羽翼,飛的更高更遠。

最好的教育,就是從生活中來,再到生活中去。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