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只會掛艾草!端午節傳統「3戴1丟」了解一下 助你「避開毒日」:驅邪免災

端午節是傳統節日之一,據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:因仲夏登高,順陽而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,故五月初五亦稱之為「端午節」,最早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先生,因此有各種民俗流傳下來,比如端午的龍舟競賽,就是團結與力量的象徵;端午的粽子就是濃濃的親情;端午的香囊,驅邪避瘟,寄託著人們對健康的美好祈願。

端午吃粽子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,同時還有著吉祥的寓意,宋代詩人陸遊《乙卯重五師》:「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粽包分兩髻,艾束著危冠。」粽子在古代叫「角黍」,而在《風士記》中則明確記載了「角黍」一詞:「仲夏端午,方伯協極。享用角黍,龜鱗順德。」「粽」諧音「中」,因此有「高中功名」「人丁興旺」的寓意;又因「粽」同「宗」,因此有「光宗耀祖」之寓意。

記得小時候,每到端午,家裡的房沿下總會掛上紙葫蘆,看著那些鮮艷的紙葫蘆,我有些茫然,媽媽說:「這些可以帶來吉祥」。長大後終於知道,這是一種習俗,和門前插艾草有著同樣的寓意。「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」,端午節早上,人們早早起來,上山採摘艾草,回來後插在門窗上,艾草具有獨特的味道,可以驅趕蚊蟲,端午插艾有著驅邪辟邪之意。

其實,端午節除了吃粽子、掛艾草,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民俗活動,那就是「戴五彩繩」,據民俗活動李教授介紹:「五彩繩的習俗源遠流長,它不僅是一種傳統的裝飾,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。在現代社會,我們依然要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。」

【為何要戴五彩繩?】五月端午時節,萬物最為旺盛,凡是帶有太陽志氣皆有毒性,因此五月也稱「毒月」,端午這一天則是「毒日」,按照古人觀點,將五彩繩和草藥製成的香包佩戴在小孩手上或腳上,可以保護家人平安健康的寓意。

【五彩繩有什麼寓意?】「綵線輕纏紅玉臂,小符斜掛綠雲中鬟」,其實戴五彩繩流傳於漢代,所謂五彩繩就是指用五種顏色的線編製成的繩子,五色絲線象徵著五條龍,古人稱五彩繩為「長命縷」、「續命絲」。《風俗通》記載:「五月五日,以五彩絲系臂,名長命縷,一名避兵繒,一名五彩縷,一名朱索,避兵及鬼,命人不病瘟》」

【講究三戴一丟】

一戴:金木水火土,五行齊聚,五彩繩的顏色選擇至關重要,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五方五行對應「青、紅、白、黑、黃」五種顏色,象徵著五行能剋制五毒,驅邪免災。還有一種解讀,那就是紅、黃、藍、綠、紫。這五種顏色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,象徵著五行相生相剋,寓意著驅邪避災、保佑平安。

二戴:男左女右,手腕腳踝皆宜,五彩繩的佩戴方式也是有講究的,通常是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式,佩戴在手腕或者腳踝上,這樣可以鎖住好運,讓福氣常伴身邊。

三戴:在太陽升起之前,這和采艾草是一樣的,一定要在太陽升起之前做好,據說這樣可以收集到端午當天的第一縷陽氣,充分發揮五彩繩的辟邪作用。

一丟:大雨沖走,好運連連,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時,要將五彩繩摘下丟入雨中,讓雨水帶走不好的運氣和災禍。這看似簡單的一丟,實則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。

五彩長命縷拴上祝福和平安,安康是前提,快樂是期盼。以繩為計,寄你所願;以繩為念,結你所願。其實,在生活中,我們常常會忽略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傳統習俗,但它們卻是我們的瑰寶,就像這五彩繩,雖然只是一根小小的繩子,卻承載著無數的祝福和希望!

文章來源:搜狐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