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殘忍癌症「從頭部開始確診」!僅2個月「眼睜睜看人沒了」醫師嘆:前兆被當成感冒
比如長期暴露於有機溶劑、離子輻射環境、頻繁接觸含重金屬物質,以及免疫系統長期抑制狀態。
還有一類高風險人群為攜帶特定基因突變者,如TP53、EGFR、PTEN等。這些突變會影響細胞周期控制與DNA修復功能,即便這類人群生活習慣良好,也可能無端發病。
Advertisements
更隱蔽的一個風險,是「亞慢性炎症狀態」,這種炎症並非發燒,亦非咽喉痛,而是長期存續的低水平神經炎症反應。
其誘因或許源於高糖飲食、腸道菌群失調、睡眠質量欠佳、慢性應激反應等。
這類狀態會導致血腦屏障通透性升高,讓某些本不該進腦子的物質通過屏障刺激神經膠質細胞,造成免疫錯誤識別,啟動局部炎症環路。
有研究者推測,這可能是膠質細胞突變的一個起點,但目前還在驗證階段。
很多人把癌症和「長期不良生活習慣」掛鉤,認為年輕人不會得,體檢沒事就安全了。但這類腦瘤沒那麼講邏輯。
Advertisements
有27歲的大學講師確診,有34歲的健身教練確診,還有42歲的普通職員發病一個月後去世。
他們的共通點不是身體不好,而是大腦早就被「提醒」過,只是那些信號太模糊、太碎片,沒人當回事。
舉個典型的漏診例子。有個35歲的女性,最近兩個月開始覺得情緒起伏大,容易煩躁,晚上睡不好,白天工作時注意力難集中,偶爾出現聽不清別人說話的感覺,伴有輕微頭痛。
她以為是焦慮或者壓力太大,沒去查腦部。一個月後突然在公司暈倒,被送醫急診CT顯示左側顳葉異常信號,進一步MRI提示多灶性病灶。
Advertisements
穿刺活檢確認是膠質母細胞瘤,已經是高度浸潤狀態。住院不到兩周人已半昏迷,家屬只得簽字停止搶救。這個過程並不特殊,而是很多人共通的路徑。
問題其實不在晚發現,而在於沒有機制能早發現。目前醫學對這類病的篩查還處於原始階段,常規體檢根本不會涉及腦部影像,除非主動提出來做頭顱MRI。
但在沒有明確症狀的情況下,沒人會花上萬塊去做這種檢查,哪怕做了,也不一定能抓住最早期的蛛絲馬跡。
更別提在小城市、基層醫院裡,膠質母細胞瘤這種罕見病的識別率原本就低,能第一時間確診的並不多。
到這,其實問題不該是「怎麼治」,而是「能不能防」。但要說防這病,目前根本沒有明確路徑。
唯一可能起點,是識別出「神經異常信號」和「慢性腦部炎症」這兩個維度。
人的身體很多時候比大腦先知道自己出問題,比如突然的視覺模糊、視野變形、語言組織能力下降、走路不穩、半側肢體感覺異常,這些哪怕只有幾分鐘,也值得去做個腦部成像。
還有長期頭痛,總在同一個部位,時間越來越長、藥物控制不住,也不是普通偏頭痛該有的模式。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