婆婆突然病危住院!我著急請假「我媽卻要我別管」 30天後才懂「婆家的一場棋局」我和老公贏了

於是我對老公說:"要不我們先跟醫生說明情況,看能不能延後幾天手術?畢竟我們也拿不出全部的錢。"

老公猶豫了一下,最終同意了。

醫生聽了我們的解釋後,皺著眉頭說:"病人的情況其實不宜拖延,但如果實在有經濟困難,可以再等兩天,不過不能再晚了。"


當醫生的話傳到大姑和小姑耳中時,他們急了。尤其是當婆婆得知手術延期的原因後,臉色明顯變了。

"姐,小妹,媽的手術費怎麼回事啊?"老公終於忍不住打電話質問。

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,大姑勉強答應第二天把錢送來。而小姑則說要先借一部分,剩下的分期給

第二天,大姑確實帶來了錢,但臉色很難看。她把錢交給老公後,走到我跟前小聲說:"弟妹,家醜不可外揚,這種事情沒必要告訴醫生和媽吧?"

Advertisements

我平靜地回答:"姐,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。再說了,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,不是嗎?"

大姑哼了一聲走開了。

示意圖來源:《不夠善良的我們》劇照

Advertisements

手術很順利,婆婆的情況逐漸好轉。但我發現,自從醫藥費的事情後,老公家的親戚對我的態度越來越冷淡了。

有一次,我去病房時,正好聽到小姑對婆婆說:"媽,你說弟妹是不是太現實了?我和姐姐家裡確實有困難,她非要逼著我們出錢,還告訴醫生延遲手術,多傷你的心啊。"

我站在門口,心裡一陣刺痛。我沒有推門進去,而是默默地走開了。

回家後,我把這事告訴了老公。出乎我意料的是,老公並沒有責怪我,反而安慰我說:"你做得對,如果不是你堅持,我姐姐們可能到現在都不會出錢。他們只是不習慣被人拒絕而已,別在意。"

聽到老公的話,我心裡好受了一些。


接下來的日子,我依然每天去醫院照顧婆婆,但刻意保持低調,不再主動參與家庭討論。

Advertisements

隨著婆婆康復得越來越好,出院的日子也近了。這時,又一個問題出現了:婆婆出院後誰來照顧她?

按照醫生的說法,婆婆至少還需要三個月的康復期,需要有人全天候照顧。


"這個簡單,輪流照顧吧。"大姑提議,"每人一週,這樣也公平。"

我和老公對視一眼,都沒有立即回應。說實話,我們兩個都是上班族,根本沒有時間全天候照顧婆婆。

"要不請個看護吧,"我建議道,"費用我們按之前的比例分擔。"

這個提議立刻遭到了大姑和小姑的反對。

"請看護多冷漠啊,還是自家人照顧更貼心。"大姑說。

"而且看護那麼貴,一個月至少三四萬呢。"小姑補充道。

Advertisements

看著他們一臉理所當然的表情,我突然明白了:他們根本沒打算出錢,只是想把照顧婆婆的責任推給我和老公

示意圖來源:《善良的他》劇照

Advertisements

就在我們為照顧婆婆的事情僵持不下時,婆婆突然開口了:"我想去小輝家住。"

此話一出,大家都愣住了。

"媽,為什麼啊?"大姑不解地問,"我家雖然小點,但也有單獨的房間給你啊。"

婆婆看了大姑一眼,平靜地說:"這段時間在醫院,我看得很清楚誰真心誰假意。小輝和他老婆雖然話不多,但每天都來,從不間斷。你們呢?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,來也只待一下,真正幫我擦澡、餵飯的都不是妳們。"

大姑和小姑的臉一下子紅了,想辯解卻又無話可說。


"還有,"婆婆繼續說,"醫藥費的事情我也清楚。如果不是小輝老婆堅持,你們是不是打算一分錢都不出?"

Advertisements

"媽,我們不是那個意思..."小姑急忙解釋。

婆婆擺擺手:"行了,我老了,但不糊塗。這次生病讓我看清了很多事情。我去小輝家住,不會麻煩他們太久,等我身體好些了就回自己家。看護的錢我自己出,不用你們操心了。"


聽到婆婆的話,我心裡湧起一股暖流。原來婆婆一直都看在眼裡,記在心上。

當天晚上,我和老公商量了一下,決定把書房收拾出來給婆婆住。雖然會有些不便,但能讓婆婆安心養病,一切都值得。

婆婆出院那天,來了不少親戚,但氣氛明顯比之前冷淡了許多。大姑和小姑雖然也來了,但全程沒怎麼說話,只是幫著收拾東西。

看著他們尷尬的樣子,我心裡沒有絲毫的得意,反而有些惋惜。本來是一家人,卻因為錢和責任的問題變得如此疏遠。

Advertisements

示意圖來源:《不夠善良的我們》劇照

婆婆住進我們家已經兩周了,情況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。

首先,婆婆很懂事,從不提過分的要求,甚至堅持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,說是不想太麻煩我們。

其次,看護阿姨也很負責,把婆婆照顧得很好。雖然看護的費用全部由婆婆自己承擔,但我還是時不時給阿姨買些水果零食,表示感謝。

最令我意外的是,婆婆對我的態度變得格外親切。有一次,她拉著我的手說:"媳婦,這次多虧了你。如果不是你堅持讓她們出錢,恐怕我這病還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呢。其實你也不要在意他們的態度,家人間該談錢的時候還是要攤開來講,你做得很好"

"媽,您別這麼說,這是我應該做的。其實我有先問過我媽的意見,但我覺得我做得不夠好...."原來婆婆還看出了我心裡的矛盾,我有些不好意思。

婆婆搖搖頭:"不,你做得對。家裡的事情就該公平處理,不能總是一家人出力。你放心,以後我會把這些事情都記在心裡的。"


聽到婆婆的話,我心裡既感動又有些愧疚。當初我聽從我媽的建議,本是為了保護自己,沒想到反而贏得了婆婆的尊重和理解。

與此同時,大姑和小姑卻對我們越來越疏遠了。他們很少來看婆婆,即使來了也是匆匆忙忙的,對我的態度更是冷淡至極。


有一次,大姑來看婆婆,臨走時對我說:"弟妹,你別以為媽現在住你家,以後家裡的財產就都是你們的了。"

聽到這話,我愣住了,隨即哭笑不得。原來他們是擔心這個?

"姐,您想多了,我和老公從來沒有這個意思。"我真誠地說,"媽的財產是她自己的,將來怎麼分配是她的決定,我們不會干涉。"

大姑哼了一聲走了,顯然是不信我的話。

這件事我告訴了老公,他嘆了口氣說:"別理她們,她們就是嫉妒你贏得了媽的心。其實我媽早就看透她們了,只是一直沒說破而已。"

示意圖來源:《不夠善良的我們》劇照

轉眼間,婆婆住院後的第30天到了。這天,我休假在家,婆婆突然叫我坐下,說有話要跟我說。

"媳婦,這次生病,我想通了很多事情。"婆婆認真地看著我,"人這一輩子,不在乎有多少人圍在身邊,而在乎危難時刻誰會伸出援手。"

我點點頭,沒有插話。

"你知道嗎?其實這次我住院,我自己是有錢能付的。"婆婆突然說。

"啊?"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。

婆婆笑了笑:"我這輩子勤勤儉儉,存了一些錢,足夠支付這次的醫藥費。但我沒說,就是想看看我的兒女們在危難時刻會怎麼做。"

我驚訝地看著婆婆,沒想到她還有這一手。

示意圖來源:今日頭條

"你媽很聰明,"婆婆繼續說,"她勸你不要太投入,其實是對的。在沒看清家人真面目之前,確實不該全力以赴。"

聽到這裡,我突然明白了:這哪是一場單純的照顧婆婆的事情,分明是一盤複雜的家庭博弈啊!而我媽早就看透了這一切,所以才會給我那樣的建議。


"那您為什麼不直接拿錢出來呢?"我好奇地問。

婆婆意味深長地笑了笑:"如果我一開始就拿錢出來,怎麼能看清楚誰是真心對我好,誰是假意關心呢?這次生病,對我來說是一次篩選,篩選出誰才是真正把我當家人的。"


我恍然大悟:原來婆婆這是在下一盤大棋啊!通過這次生病,她不僅看清了自己的兒女,也重新評估了家庭關係。

"媽,那您現在打算怎麼辦?"我問道。

婆婆拍了拍我的手:"我已經決定了,等我完全康復後,要重新立遺囑。以前我想著均分財產,現在看來,這樣對你們不公平。畢竟危難時刻,是你們挺身而出,而不是她們。"


我連忙搖頭:"媽,您別這樣,我們照顧您是應該的,不是為了您的財產。"

婆婆笑了:"我知道,正因為你們不是為了財產才照顧我,我才更要這麼做。人心都是相互的,我不能虧待了真心對我好的人。"

聽著婆婆的話,我心裡又是感動又是驚訝。沒想到看似簡單的一次生病,背後竟然有這麼多的考量和博弈。

示意圖來源:今日頭條

婆婆的康復進展很順利,一個月後,她已經能自己行動了,堅持要回自己家住。

"媽,您再住一段時間吧,我們照顧您也方便。"我真心地挽留。

婆婆搖搖頭:"不了,我已經麻煩你們夠久的了。再說了,我回去住也好,能讓你姐姐們安心一點。"

說到這裡,婆婆意味深長地笑了笑:"這段時間她們一直擔心我偏心你們,天天在我耳邊說些有的沒的。我回去住,也能堵住她們的嘴。"

送婆婆回家那天,大姑和小姑都來了,臉上帶著明顯的喜色。看到她們的表情,我突然有些心酸:在她們眼裡,婆婆更像是一個需要爭奪的"資源",而不是一個需要關心照顧的親人。


回家路上,我忍不住給我媽打了個電話,感謝她當初給我的建議。

"媽,您真是太厲害了,早就看透了這一切。"我由衷地說。

電話那頭,我媽笑了:"女兒,這不是厲害不厲害的問題,而是經驗。我這輩子見過太多因為照顧老人而家庭失和的例子了。記住,在家庭關係中,不要做那個最累的人,也不要做那個最被利用的人。"


"那我該怎麼做呢?"我問。

"做那個最聰明的人。"我媽回答,"懂得付出,但不盲目;願意承擔,但有原則;心存善念,但不天真。這樣,才能在家庭這盤棋局中立於不敗之地。"


掛了電話,我陷入了沉思。這30天的經歷,讓我對家庭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。原來家庭並不只是親情和愛,有時還摻雜著利益和算計。

但也正是因為這些複雜性,才更顯得真心的珍貴。婆婆識別出了我和老公的真心,我們也贏得了婆婆的信任和尊重,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結果了。

後來,婆婆確實重新立了遺囑,具體內容我們不知道,也不想知道。因為在我們心中,照顧婆婆從來就不是為了她的財產,而是出於真心的關愛。

示意圖來源:《善良的他》劇照

這場始於病危、終於頓悟的經歷,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:在家庭這盤複雜的棋局中,最重要的不是爭輸贏,而是保持真心;不是算計多少,而是守住原則。只有這樣,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。


現在回想起來,我依然慶幸自己當初聽了我媽的建議,保持了適當的距離和界限。否則,這盤棋局的結果,可能就完全不同了。

您怎麼看?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