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不會無緣無故罹患憂鬱症!研究發現:患憂鬱症「主因離不開這5點」:不純粹是心理問題
人不會無緣無故患憂鬱症。這句話並不是情緒化的感慨,而是被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驗證的事實。
Advertisements
過去很多人認為,憂鬱症是天生的、是性格軟弱的表現,或者是偶然遇到打擊造成的。但醫學界早已發現,真正走向憂鬱的人,背後隱藏著極其複雜而具體的原因。
而且這些原因,並不是簡單的負面情緒,也不是一兩件不順心的事。真正推著一個人跌進憂鬱深淵的,是長年累月在身體和生活中累積的系統性失衡。
第一個繞不開的點,是長期缺乏優質蛋白質攝入。這聽起來很離譜,但已經有實打實的數據支持了。
日本東京大學2020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,低蛋白飲食人群中,憂鬱症發病率高出了普通飲食人群的68%。
從生物化學的視角而言,蛋白質乃合成神經遞質的基本原料,其對於血清素和多巴胺的生成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。
Advertisements
沒有足夠的蛋白質,人體無法正常合成這些關鍵物質,大腦神經網路運行速度下降,情緒調節功能出問題。
更細一點看,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必不可少的氨基酸,食物攝取不足,腦內血清素濃度下降,情緒低落、焦慮感增強,慢慢就容易滑向憂鬱狀態。
這類人通常並不會感到身體有太大異常,最多只是疲勞、興趣減退,但其實內在化學環境已經變得非常不穩定。
第二個常被忽略的,是隱性慢性炎症。很多人覺得自己身體健康,沒有發燒,沒有感染,怎麼可能跟炎症扯上關係。
Advertisements
可大量研究已經證實,慢性微炎癥狀態,是憂鬱症的隱藏推手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過一項針對4萬人的數據分析。
發現高敏C反應蛋白升高的人,患憂鬱症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出2.5倍。
這種炎症不像感染那樣明顯,不會讓人發燒、疼痛,但會讓大腦的微膠質細胞長期處於激活狀態。
微膠質細胞負責清理神經廢物,當它們過度激活時,反而會釋放大量炎症因子,破壞神經元,干擾神經信號傳遞。
久而久之,大腦的情緒中心功能紊亂,認知下降,焦慮、絕望感自然而然地產生。
Advertisements
第三個更深層的問題,是晝夜節律紊亂。很多人以為熬夜只是傷身體,但忽略了生物鐘對情緒的控制作用。
哈佛醫學院在2021年發布了一項研究,發現長期晝夜節律紊亂者,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72%。
生物鐘控制著激素分泌、體溫調節、免疫反應等多種功能,節律一旦打亂,皮質醇分泌失衡,夜間無法有效休息,大腦清除代謝廢物的效率下降,情緒負擔日益加重。
特別是青少年群體,如果長期晚睡晚起,大腦中與快樂和動機相關的神經迴路會出現萎縮趨勢。
這種變化並不會立刻顯現,但幾年後,情緒障礙的風險顯著增加,且恢復難度很大。
第四個鮮有人提及的原因,是腸道菌群失衡。表面看,腸子是消化食物的,跟情緒沒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