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你老了,會跟子女一起住養老嗎?」這位老人說出了大實話,很現實

  • 2020-05-18 15:39

每個人老了,都想自己能夠:「老有所養,老有所依,老有所樂,老有所安。」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,能夠有子女相陪,享受人間天倫之樂,才是老人安定安心的生活。

理想很豐滿,現實卻骨感。

二十年前,邱阿姨的孩子畢業了,留在了當地的城市發展。

邱阿姨和丈夫一起,到處奔走、跑關係,利用自己的人脈幫助孩子創業。

孩子們也很爭氣,兩三年的時間就把事業做起來了。然後結婚生子,買房買車,也把邱阿姨老兩口接到了他們所在的城市去,幫忙帶孫子、做飯。

邱阿姨偶爾回老家來,說著兒子們越做越大的事業,說著越長越高的孫子孫女,偶爾也抱怨兒子兒媳工作忙,自己和老伴又是做家務又是接送孩子上下學的,常常累得腰酸背痛。

轉眼,十多年時間一晃而過。

邱阿姨的孫子孫女也都大了,去年就上大學了,這一年,邱阿姨老兩口也搬回了農村來。

農村的老房子,這麼多年一直被保養得很好,和以往每一次回來不同的是,這一次,邱阿姨不打算再到城市兒子那裡去了。

老兩口一回來就在老屋舊址搭了個棚養雞養鴨,據說還養起了豬。被荒廢了十多年的菜地,也被邱阿姨重新拾了起來,不出兩個月便綠油油一片了。

每次見到邱阿姨老兩口,都在樂呵樂呵地忙活著農活,狀態看起來很不錯。

回到老家來,做些農活,按邱阿姨的話來說:

一來自由自在,孫子孫女都大了,自己也不中用了,還住在兒子家心裡彆扭;二來,鍛煉鍛煉身體,做做體力活出出汗,免得一幅垂垂老矣的樣子;第三呢,也是為老年無處安放的心靈找點寄託,給自己找點事情做。

聽完邱阿姨的話,我覺得他們兩老回來農村養老,還真是個明智的決定。畢竟70歲不到的年紀,行動還算靈活,為兒子辛苦了那麼多年,也總該為自己活一次了。

有人不理解,問邱阿姨:「都給兒子帶了十多年孫子了,為什麼老了不跟兒子一起住養老呢?」

面對這樣的問題,邱阿姨總是笑笑不解釋。但我知道,她的心裡一定跟個明鏡似的。

中國有句老話:人老了,金窩銀窩,不如自己的狗窩。

人終有一老,那麼老了該如何安頓自己的晚年?自己住還是和兒女一起生活?

這裡,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,很扎心,也很現實。

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,孩子的家卻永遠不會是父母的家

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老有所依,國人也向來提倡「養兒防老」。

但在現代社會,養兒防老不等於「晚年跟孩子一起住」。

很多有錢人的做法是,給父母買同一個小區的房子,有事情能隨叫隨到,但日常各自有各自的空間。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很好,距離產生美,也能避免很多的家庭矛盾。

況且人老了,以前自己很能扛事的,現在變成了要依賴子女,未免讓老人在孩子家變得小心翼翼,看著兒女臉色說話,生怕遭到子女嫌棄。

這對於老人老說,無疑又是另一種煎熬。

曾在網上看到一位父親寫給自己即將結婚的孩子的信,這位父親說:

「孩子,你成家了,以後你的家,就是你和你的妻子、孩子的家,我們不會輕易打擾你。但我和你媽媽的家,永遠都是你的家,記得常常回來。」

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,孩子的家卻永遠不會是父母的家。

這話聽起來很讓人傷感,卻又是赤裸裸的現實。

每一位老人,必須深刻的明白這一點,並且把老家的房子保養好,以備晚年之用,才不至於讓自己在年老力衰之時,過得太狼狽。

老人與兒女同住,其實最難跨越的是兩代人的觀念鴻溝

電視劇《安家》中,宮蓓蓓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,挺著大肚子看了一年的房子。原本以為,住上了三室一廳,一家人就能其樂融融,享天倫之樂。

沒想到,一家六口搬進去才不到一年,買房的幸福感就被不和諧的婆媳關係打破了。

宮蓓蓓是婦產科醫生,她自己奶水沒有營養,讓婆婆給小寶做輔食,婆婆卻總是推三阻四,不情不願,因為她覺得,小寶寶喝母乳就足夠了。

大寶四歲了還要爺爺喂飯,宮蓓蓓搶了他的平板電腦讓他自己吃,孩子哇哇大哭起來。結果,公公責怪宮蓓蓓惹孩子,婆婆則坐在餐桌旁抹眼淚。

宮蓓蓓委屈,爺爺奶奶也委屈,但這裡,並沒有誰對誰錯,只是兩代人觀念的不一樣,導致了住在同一屋檐下的衝突不斷。

說到底,老人與兒女同住,最難跨越的,就是兩代人觀念的鴻溝。

比如老人太節省、不愛乾淨、甚至炒菜放的鹽太多等等,都可能讓孩子不滿;而女兒的花錢大手大腳,窮講究,教育孩子太凶等等,也都可能讓老人心裡不痛快。

距離產生美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
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不一樣,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更是天差地別。

分開住,可以的話盡量住的近一點,對雙方來說都有好處,大家都能過得更舒坦,相處得更愉快。

照顧好自己,保持好的心態,給自己攢點錢,晚年不會太差

美籍華人作家劉墉曾寫過這麼一個故事:

老朋友摔倒了住院,他老伴通知了遠在美國的兒子,恰逢暑假,兒子帶著一家人回來,匆匆到醫院看了一眼,第二天,又帶著老婆孩子飛日本旅遊了。

回程的時候,直接飛回了美國,沒有再回國看看父親。

劉墉朋友的老伴坐在病床前,偷偷的抹眼淚,躺在病床上的朋友反而安慰起老伴來:我沒事,你不要哭。孩子大了,有他自己的生活,就讓他去吧。

初看這則故事時,覺得那兒子真不是個東西,怎麼能在父親住院的時候,匆匆看一眼就帶老婆孩子去玩了呢?

直接後來,自己畢業工作,在城市定居,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。就算長輩們生病,也只能遠遠的打電話關心,哪怕是特地回去了,也住不了兩天又會急急忙忙回到城市工作。

那個時候,我才終於理解了龍應台《目送》里的那段話:

「所謂的父母子女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,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:不必追。」

對於父母來說,孩子是他的全部。但是對於孩子來說,除了父母,他還有更大的世界,他也有他的不得已。

人活到最後才明白,身體健康、行動方便,自己還能照顧好自己,生活就有盼頭。

兒孫自有兒孫福,而我們自己,如果有一個健康的身體,能保持好的心態,老了兜里還能有點積蓄支付得起醫藥費和護工費,那麼晚年就不會太差。

不必強求和孩子一起住,也不必強求孩子給自己養老,進可攻退可守,就能多幾分自在。

via

Click to show more